“以前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如今成为亩产达到一百五十多公斤的养虾基地!”近日,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前进农场,宁夏正和兴虾产业基地的南美白对虾迎来丰收,虾农们喜上眉梢。
变化的奥秘,源于基地自主探索的“高种低养”模式。据该农场的张建成介绍,他们将一千三百多亩盐碱滩重新规整,通过垫高土地种粮排碱、低洼处造“海”养虾,不仅让南美白对虾“游”上百姓餐桌,更为盐碱地治理探出了一条新路子。
“土地垫高后,土壤里的盐碱随水渗透汇集到低处水塘,就像天然的‘排水沟’。”张建成解释,高处土壤盐碱度显著降低,种植的玉米产量增高;低处水塘盐度稳定在9.8‰左右,接近海洋环境,恰好适合养虾。这一模式巧妙利用水盐运移规律,在盐碱滩上实现了生态循环的和谐图景。当然,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石嘴山市税务部门针对我们这一行业发展特性,组织税费服务团队深入养殖基地,了解白对虾的生产情况,宣传涉农税费优惠政策,为农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税惠服务,为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税惠政策保障。“我们企业自创办以来,税务部门就开始向我们讲解涉农企业开办的税务相关登记流程,传递政策红利信息,在有些涉税问题上耐心解答、手把手操作,还组织专业的服务团队到我们企业来了解发展状况,根据现状普及相关的税费优惠政策和法律知识,真的是切切实实为我们企业着想。”张建成说道。
探索之路起初并不平坦。2024年首次尝试养殖时,由于淡化技术不到位,加上野生杂鱼抢食、生长期短等问题,虾苗成活率不足30%,养殖一度陷入困境。为此,基地建起16栋工厂化育苗棚,通过精准控温和科学淡化,让虾苗投放时间提前40天,有效拉长生长期,并借鉴四川眉山的虹吸技术,实现虾苗从高位池到外塘的无损转移。同时,在塘底铺设纳米增氧管、建设过滤池隔绝野杂鱼。一系列措施让南美白对虾成活率跃升至95%,虾塘亩产稳定在150公斤以上。
为帮助企业进一步打开市场,进一步实现企业增收带动乡村振兴。税务部门加大帮扶力度,在企业所得税申报、股权转让等业务范畴提供“管家式”辅导。同时积极支持企业全产业链发展,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上下游业务税收优惠政策宣传辅导,鼓励企业开拓产品深加工生产模式,通过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们不追求绝对高产,而是坚持生态健康养殖,全程不使用药物。”张建成强调,用盐碱水调配的“人工海水”养出的虾,通体透亮、肉质紧实弹牙,煮熟后自带海鲜特有的鲜甜味,赢得市场青睐。基地活虾批发价稳定在每公斤60元,收购商经常在门口排队收购。
“高种低养”的效益远不止“海鲜”丰收。最让张建成欣慰的是土地的蜕变:养殖中,虾粪和残饵沉入塘底,如同天然改良剂,慢慢中和土壤碱性。“几年下来,这片土地的盐碱度下降了近30%。”他指着塘边疏松肥沃的土地说,“以后就算不养虾,也能种庄稼了。这是我们给家乡盐碱地治理作出的实在贡献。”
如今,正和兴虾产业基地养殖的物种越来越丰富: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澳洲淡水龙虾……曾经让农民束手无策的“碱窝子”,如今成了千亩“海鲜仓”。
下一步,石嘴山市税务部门将继续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和精准落实,不断擦亮税费服务品牌,帮助企业完善宣传渠道,协助企业打开销售市场,为涉农企业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税惠服务,让现代内陆渔业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