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泾源县六盘山脚下大湾乡牛营村的一处土窑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李治明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批新烧制的黑陶罐搬出窑炉。罐身细密的冰裂纹路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他祖辈传下来的陶器烧制技艺,如今,在泾源县税务局的帮扶下,正从大山深处的手工作坊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李治明作为泾源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陶器制作传承人,固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泥陶制作传承人,自治区第五批陶器烧制技艺传承人,已在此坚守三十余年。即便如此,这项始于清代的技艺也曾因销路狭窄、成本高企濒临失传。“以前烧一窑陶器要耗费两吨煤,光燃料成本就占了大半,加上不懂开票报税,想接大订单都难。”李治明坦言,几年前他甚至动过放弃的念头。
泾源县税务局在一次问需解难“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中了解到这位非遗传承人的困境后,组织税务干部主动上门服务,为土陶馆量身定制税收优惠方案。针对陶器烧制能耗高的特点,税务干部为其详细讲解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等政策,帮助减免税款近万元。“省下来的钱,我们添了电窑设备,燃料成本降了40%。”李治明指着新添置的电动转盘说。在税惠政策的支持下,李治明的土陶烧制事业迎来新发展,他们不仅优化了原料采购渠道,确保六盘山区优质陶土稳定供应,还积极借助短视频平台推广非遗技艺,在制陶时打开抖音、快手,与全国制陶人交流互动,让泾源素陶走向全国。如今,他的作品不仅销往甘肃、河南、西安等地,还吸引了上百名收藏爱好者慕名而来。
此外,泾源县税务局还开通了“非遗企业办税绿色通道”,为非遗企业提供“一对一”涉税辅导,积极助力非遗产业纳税人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主动走进剪纸、刺绣、陶器烧制等手工作坊开展税费优惠政策专题培训,让更多手艺人看到税务部门扶持非遗产业发展的决心,截至目前,泾源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带动周边20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人均增收近千元。
如今,陶器烧制技艺不仅成为泾源县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更通过“税收+非遗”的模式,让更多人在欣赏泾源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这项泥火交融的传统技艺,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真正焕发出新的光彩。(焦玉净)